最后再配合上快速的空运和廉价的海运,又有东风快递等BtoC企业解决最后一公里,这个交通模式胡文海希望能够帮助未来的中国,解决交通方面存在的大量乱象。
至于说这个体系能不能成,他心里其实也没有多少把握。但是不论如何,如今中国也好、新科也好、整个交通体系也好,条件比原历史上实在是要好的太多。如果不能因此而有所作为,胡文海肯定是不甘心的。
提前至少二十年就开发混动汽车,十年后开始为全电汽车铺路,中国发展到需要汽车产业拉动经济的时候,这波红利就可以完全留在国内,而不是被合资的国际车企切走一大块蛋糕了。
更何况环保电动是历史大势,早晚有一天国际车企要求着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走出去的。
当然,要实现这些“野望”,胡文海首先要走好这第一步,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进行整合。
而万向,就是他选中的整合中心。
卢定威和胡文海不谋而合,日韩汽车的产业模式有其特殊性,更适合小国寡民。美国汽车产业终究难免昨日黄花,英法德汽车以零部件为主的模式则长青了上百年,说明这个思路肯定有可取之处。
与胡文海只有一个思路不同,卢定威显然是专门研究过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当方向性明确之后,很快就当场提出了一系列的设想。
“想要发展产业,最好的办法就是要集中生产,达成经济规模。而选择扶持的企业,不能光看其硬件条件,甚至人才条件也不是有效的标准,而是应该看他们的转化率。我们在七五期间确实引进了很多先进技术和生产设备,也确实实现了很多汽车零部件的国产化。有些企业还有大量的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看起来似乎技术实力很强大。”
“但是有多少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达成了对技术的吸收和消化呢?八五以来,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扩大,有多少是来自新产品研发,又有多少是单纯的扩大产能带来的?我们要挑选扶持的零部件企业,就不能光看这些企业的硬件技术指标,其中能够研发新产品和进行技术改造的企业,无疑是更有价值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