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也很清楚即便是他掌握着这两万多明军旧部,今后肖天健也绝不容他拥兵自重,肯定会想办法拆分掉他麾下的这些兵马,彻底的杜绝他拥兵自重的可能性。
于是弄明白这一点之后,吴襄立即便做出了选择,毕竟他也年纪不小了,在大中军之中即便是再混下去,也不可能混出更大的名堂,与其等着肖天健以后动他,倒还不如趁着现在肖天健对他很有好感,来一个主动的急流勇退,直接交出兵权,回家当一个富家翁,何况肖天健念在他帮着大中军打了山海关大捷,肯定不会亏待他,于是便暗中向肖天健呈递了这份奏疏。
而肖天健接到了吴襄派人呈送的这份奏疏之后,也很是欣慰,他之所以暂时重用吴襄,主要还是考虑到他麾下的两万多最后的关宁精锐,如果直接拿掉吴襄的话,可能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才会暂时留用吴襄。
但是以吴襄的身份,掌控这么大一支武力,而且其中骨干基本上还是他的旧部,今后对于大中军来说,确实也是一个麻烦,所以他才会将彦书亭抽出,派到山海关充当吴襄的副手,现如今吴襄这么识趣,主动提出了在完成整编,稳定下来之后,回家荣养,这便解决了他的一个后顾之忧。
于是肖天健对于吴襄这么知趣,也自然投桃报李,暗中拟了一份圣旨,给吴襄送去,大大的赞赏了一番吴襄的做法,并且再一次肯定了吴襄的功劳,同时宣布将北京城之中,原来吴襄的大宅,给吴襄保留下来,另外拿出五千两银子,重新将其修缮一新,再赏给吴襄两万两银子,以及保留了吴襄原来在京城外购置的三千亩田地,今后供吴家所用。
另外将吴襄的大儿子吴三凤送到武昌讲武堂之中进行为期一年的培训,一年结业之后,便将吴三凤派至第三镇李栓柱军中,担任军职,算是解决了吴襄的一个后顾之忧。
吴襄接旨之后顿时大喜,虽然两万两银子对他来说不算多,但是这在大中军之中,也算是非常罕见的赏赐了,另外肖天健还特许他保留京城外三千亩田产,也属不易,起码今后他们吴家吃饭是没有问题了,单单靠着这三千亩田产,他以后也可以安安稳稳的做一个富家翁了,更何况肖天健还启用了他的大儿子吴三凤,这便说明肖天健是很有诚意给他们吴家子孙一个好出路的,于是吴襄立即叩头谢恩,将肖天健给他的这份圣旨小心翼翼的收藏了起来,全力以赴的开始配合赶赴到山海关的彦书亭,开始对山海关一带的兵马进行起了大规模的整编行动。
除了新编近卫第三师和改编的山海关加强守备师这两个师之外,肖天健还下旨令在北方各地以各地民壮,组建起了三个预备师,下辖二十个预备营,每个预备师编制一千正规全脱产兵将,其余的则是由当地百姓青壮组成,农忙务农,农闲集中操练,构成二线预备兵力,为未来北上辽东对建奴作战打下基础。
虽然肖天健现如今通过在京城的大清洗,弄到了不少的银子,但是肖天健也没敢大手大脚的便挥霍这些银子,之所以暂时组建预备师,就是因为他不敢花太多的钱,毕竟大中军养兵的成本要远比建奴和旧明前朝的成本要高很多,而且北方经过历年的战祸,人口数量也大幅度的减少,现如今虽然他平定了北方,但是第一要务却是先要恢复北方的农业生产,如果呼啦啦一下子便招募起数万新兵的话,便会严重影响到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
而北方农业如果不能尽快恢复的话,那么就要依靠南方不断的朝北方转运粮食,来养活北方大批的兵马,这样做成本实在是太高,故此肖天健斟酌再三,考虑到这次建奴吃了大亏,短时间之内,已经无力南下入寇了,于是才变通了一下,组建起三个预备师,这样一来,既可以尽可能的减少对农业恢复的影响,同时还可以提前储备下一大批未来可以用于辽东战场的兵马,而养兵成本也少了很多。
但是这么短时间之中,大中军在北方又增添了这么多的兵马,于是装备上便成了问题,虽然他们缴获了不少官军的器甲,其中刀枪藤牌和甲胄之类的东西倒是还好说,可是大中军引以为豪的火器,却很是缺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