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海龙腾

第011章 铺开 (7 / 9)
上一章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页
        尽管有些经济学家现在开始质疑‘摸着石头过河’,比如吴先生就在2002年《财经》杂志第十五期的一篇名为《改革成就与经济学进展》的文章中,开篇就说:‘摸着石头过河’常常被称为华夏经济改革的成功战略。我认为这个论断很值得怀疑。

        但是我想说,华夏改革毕竟获得了举世公认的阶段性成功,南巡同志的改革方法论不仅带动了华夏的起飞和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而且在未来的、下一个25年的改革,我们仍然要贯彻这样的一个指导思想。

        当然,华夏未来的25年改革,我们确实不能够小视。严格来说,对华夏改革25年的成功,我们只能说是阶段性的成功,切不可掉以轻心。因为我们还涉及到改革未来的高风险区,我们正在进入。其中产权变革、政府管理体制的变革和政治体制的改革,都必须要配套的进行。所以在这一阶段我们必须要保持继续改革的冲动,而且冲过这一道险关。

        然而,我们现在确实有发展热、改革凉,甚至把宏观调控和改革对立的这样的倾向,以为我们改革成功了,可以照搬西方了。最近还有一位经济学家写了一篇文章说宏观调控不容置疑,这恐怕不是南巡同志的态度。在我们的改革中,当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行政审批和计划,甚至在紧缩中过多地用行政手段一刀切的时候,大家为什么不能讨论呢?我是发改委的副主任,但我也要说一句,发改委越来越回归计委,国资委始终走不出经贸委的情结,证监会越来越弱势,银监会是让大家最看好的部门,但它偶露峥嵘,却是金融上的行政一刀切,居然让银行7天不向企业放贷,从一个学经济学的人的角度来看,这简直就是笑话,这种情况难道不能置疑吗?

        所以,华夏下一步的改革,只能靠改革来完成,下一步的发展还是靠改革完成,只谈总量调控,不谈结构主体的调整,只能会把华夏的经济越搞越糟。而在结构调整当中,核心问题是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组织的核心是企业的资本结构调整,投资主题不转换,华夏的金融风险是越来越临近。金融风险、资本市场的问题不是我谈话的主题,但是就两个管投资(计委、国资委)的部门和两个管融资(证监会、银监会)的部门来说,现在在投资主体的发展上,我们没有看到任何改革新的成色出现,而在融资体系上,银监会和证监会这两驾马车,一个是信贷融资,极为强势,一个是股权融资,严重的弱势,两种融资比例严重失衡。在发达国家,股权和信贷融资通常是各占50%,而我国股票市场今年上半年的融资不足3%,而股市就已经认为扩容过快,跌得惨不忍睹了。而银监会的商业银行信贷状况,核心问题是要把投资主体转换,不要让国有银行仅仅是承担,通过信贷让国家冒太大的风险。债券市场也都是国债,全是国家的信用,我们看不到从根本上解决坏帐率的希望。

        尤其是东北,现在我主管着东北振兴这一块,我希望东北能在这方面走到前面,找出一条路子来――共和国长子,要有长子的气魄!”

        近年来,买卖国有企业成为地方官员的一种时尚。好象在任期间不卖掉几个国有企业,就会被认为是保守或不能与时俱进。于是乎,全国上下‘卖’声一片,只‘卖’得国有企业职工人心惶惶,搞得国有资产朝不保夕,严重缩水。有人说,这是改革必须付出的成本!果真如此吗?我的看法:答案是否定的。”

        萧宸这个基调一定下来,下面的干部们和学者们也就都各有所思了,其中一名姓陈的学者原本就是赞同这一意见的,萧宸的话音刚落,他便举手道:“我同意萧主任的看法。”

        他也不理会所有人投在他脸上的目光,说道:“我国的公有制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两种形式。所谓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一般又都是国有和集体全资企业。国有企业归国家或全民所有,集体企业归集体共同所有。在当前的法律制度下,由于国家和集体没有独立和完整的所有者人格,所以他们作为所有者,其主体往往是缺位的。以这样的资产全资组建的企业,其产权关系必然是不清晰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因此受到严重的局限。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页

阅读页设置
背景颜色

默认

淡灰

深绿

橙黄

夜间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