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世

第二十五章 随父漂流(5) (1 / 3)
上一章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页
        从一九五九年开始,人们明显感到生活物资越来越短缺。特别是吃的东西越来越少。粮油定量已经低到仅能维持生存的程度。政府的公开宣传是国家遇到了重大的自然灾害。号召全国人民勒紧裤带,与国家共渡难关。

        老百姓从切身的生活中领略了这场灾害的威力。砖瓦厂工人们的粮食定量全都降了下来。男壮劳力每月二十八斤。女劳力每月二十五斤。一般市民每人二十一斤。象王宏宇这样的小学生也吃二十一斤。每人每月只有二两油。肉类、蛋类没有。连一般的蔬莱也很少。

        王宏宇这类十二三岁的孩子,正是身体发育的年纪。俗话说:"半桩,饭仓。"没有足够的主食,又没有付食,这些半大孩子的身体发育受到不小的影响。

        为了能填饱肚子,人们想了所有能想到的办法。

        砖瓦厂领导把全厂职工都集中吃了食堂。并把一日三餐改为两餐。为了不让任何营养物质流失,食堂购买了大量的陶磁饭钵。做饭时按每个人的定量,把米不淘洗就放入钵内,放水蒸熟。蒸熟后的米饭上边明显有很薄一层黑色的渣子。但是吃饭的人谁也舍不得把饭钵中的任何东西丢掉。每个饭钵都被吃的稞粒不剩。

        看着两个儿子每次吃完饭钵中的最后一粒饭粒,还舍不得放下饭钵的样子,王明甫很心痛,也很无奈。因为所有人都一样啊!

        一九六零年春季,青黄不接。是最难熬的季节。有农民把麦田里的拉拉秧幼苗收集起来,这种青青的小草没毒,只是用手抓的时候有些拉手。他们把它在锅里煮一煮,拌上些盐,团成乒乓球大小的团子。用篮子装着到学校去卖。两分钱一个。王宏宇时而也买两个来充饥。

        王宏宇二叔到隋城砖瓦厂后,和厂里一位叫毛玉英的中年妇女干部好上了。

        毛玉英的家在离县城五六十里的居安镇乡下。挨饿时期,毛玉英对王明祥说她家乡的日子比城里好过一些。鼓动王明祥跟她私奔去乡下老家过日子。二人就去了居安镇的乡下。

        毛玉英的家是个偏背的小山村。交通很不便利。受外界影少响也较少。生产队和社员们手里多多少少有些可吃的东西。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页

阅读页设置
背景颜色

默认

淡灰

深绿

橙黄

夜间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