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新明

第二百四十五章 教育 (2 / 3)
上一章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页
        又看见他舅舅略微偏转身子,对着紫禁城的方向拱手道“只盼着皇帝爷爷万岁,让我们小民的日子总有盼头!”

        万历十年八月初一,朝廷颁布《普及教育诏》和《科举考试管理条令》。同一天,世界上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现代大学——大明京师大学开学。皇帝朱翊钧参加了开学典礼并发表演讲。

        在基础教育并未全面铺开的大明,京师大学入学采用的是申请考试和推荐制。凡有志于新学者,通过申请并参加入学考试,即可进入预科或直接进入京师大学学习。

        地方州县,凡少有才名,年龄在三十岁以下的,可由地方推荐入学。京师大学的建设经费、运行经费均由皇室承担,与朝廷度支无涉。

        但是京师大学还是要收学费的,这也开了官方收费教育的先河。明朝的读书人进入秀才阶段,分为贡生、廪生和增生,贡生进国子监,没有学费一说,还有粮米补贴;廪生和增生进州学和县学,也不收学费,廪生照样有禄米可拿,对家用不无小补。

        但以现在的国力,无法支撑免除学费的现代教育体系。因此,万历十年才颁布的《普及教育诏》中规定,凡适龄儿童,各地政府要普及三年扫盲教育——认识两千简体字、掌握基本通识和四则运算,此为幼学教育,此段教育学费全免。

        幼学教育之后,小学、中学乃至各省正在建设的大学,都收学杂费,以补地方财政的不足。由县学、州学改革而成的小学、中学,师资力量急剧增加,场所扩增数十倍,多数地方负担不起。

        为了给予贫困生上进之路,《普及教育诏》中规定,凡助学慈善之家,地方官可按朝廷给予的名额予以表彰,授太平绅士等衔,有建牌坊、加高门第等礼遇,赐见官不跪等特权。

        同时,《普及教育诏》还鼓励各地乡绅自主办学,只要使用朝廷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均可自办学校。私立幼学生只要满足八成以上比例通过扫盲考试,自主办学的乡绅即可获得相应政治待遇。

        对于小学以上的私立学校,朝廷采取的是不鼓励,也不禁止的政策,凭民自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页

阅读页设置
背景颜色

默认

淡灰

深绿

橙黄

夜间

字体大小